重磅!10部委联合推动儿童医疗服务发展,“小儿科”迎来大变局
2024年1月10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局等10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从6个方面提出22条细则推动儿童医疗服务发展。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儿童医院数量仅151家,注册执业儿科医生20.6万,在全国420万医生数中占比仅约5%,而我国0-17周岁儿童数量占比为21%,相当于约每1230名儿童拥有1名儿科医生(含助理医生千人拥有量0.81),其中还有许多医师注册但并未实际在儿科相关执业,儿童医疗资源相对紧张。
本次《关于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意见的通知》主要包括了儿科服务网络建设、中医儿科、儿童全生命周期监测与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服务流程优化、薪酬与人才激励等内容,诊锁界提炼节选如下:
到2025年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87人、床位数达到2.50张。
支持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儿科,把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纳入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工作部署。加强儿科专科联盟建设,发挥牵头医院的技术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与儿童医院、综合医院儿科、中医医院儿科加强上下联动,积极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开展儿科远程医疗、远程教学及互联网诊疗,提高儿科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
发挥中医药在保障儿童健康中的特色优势,中医医院儿科应积极优化中医诊疗方案,在门诊设置小儿外治室,有条件的设置儿童中医综合治疗区,针对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积极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进行干预。支持儿科的医院制剂依法依规在医联体内使用,对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实施备案管理。
提供高质量的儿童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服务。探索建立覆盖从出生至成年的完整发育周期的行为发育监测和健康管理体系。围绕儿童体格生长监测、心理行为发育评估、眼保健和口腔保健等方面,强化儿童全周期保健服务。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对托育服务机构的保健业务指导,增强学校、幼儿园的儿童常见病预防保健能力,针对儿童时期常见的“小眼镜”“小胖墩”、脊柱侧弯、心理行为异常、贫血、龋齿等健康问题,推进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加强对儿童慢病、肿瘤的早期筛查和健康管理。
提高抑郁、焦虑、多动症、孤独症等心理行为问题和常见精神障碍的筛查识别和处置能力。关注躯体疾病患儿心理健康需求,加强人文关怀,提供心理支持。
根据需求和教学资源情况,合理确定研究生培养规模。加强儿童保健、儿童营养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加强中医儿科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以师承方式培养中医儿科人才。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配备。重点围绕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规范化诊疗、儿科疑难危重症的早期识别和转诊、儿童慢病管理、儿童保健服务等方面,大力开展儿科、全科等相关专业医护人员培训,提升儿科专业技术水平。开展基层儿童保健人员培训,加强基层儿童保健服务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各级医疗机构相关专业医师转岗为儿科医师。
儿童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价倾斜。落实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在调价项目选择、调价总量分配、保持合理比价关系等方面,体现对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支持,重点向儿科临床诊断、有创检查、中医非药物疗法、手术治疗等项目倾斜。
将儿童治疗周期长、健康损害大、费用负担重的疾病门诊费用纳入居民医保慢性病、特殊疾病保障范围。医保目录调整向儿童用药予以倾斜。科学制定医保总额,合理考虑按病种、按床日、按人头等付费方式中的儿科因素。
根据儿童人口基数,合理安排儿童医疗卫生支出。结合实际探索通过省市共建、市县共建、校院共建等多种方式,统筹资金渠道,鼓励社会力量支持,进一步加大对儿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落实对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的投入倾斜政策。
开展“儿童友好医院”建设,推行理念友好、环境友好、服务友好。优化儿科医疗服务流程,充分运用新技术提升儿科医疗服务舒适化、智慧化水平。优化设施布局,促进环境符合儿童心理特点、设施符合儿童生理需求、建筑符合儿童安全要求。健全儿童就诊高峰期应对预案,在学生假期和季节性疾病高发期,根据儿童医疗服务需求,有效统筹儿科及相关科室医疗资源,合理调配医护人员力量,满足高峰期儿童患者医疗需求。
附《意见》全文(滑动查看):
关于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教育厅(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医保局、中医药局、疾控局、药监局: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