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医保目录调整7月1日启动!
从国家医保局获悉,《2024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已于28日公布。
2024年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于7月1日正式启动,符合条件的医药企业可以开始提交申报材料。
国家医保局对今年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方案作出三项优化:一是放宽申报条件,允许2019年1月后上市或修订适应症的药品申请纳入,这意味着更多新药将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二是扩大调出药品范围,将长期未供应市场或未履行协议的药品作为优先剔除对象,强化药品供应监督。三是加强专家队伍管理,确保评审过程专业、公正,并提升工作效率。
持续优化调整药品结构,提升保障水平,降低群众用药负担,推动临床用药的合理化和创新药的发展。
新药准入:近年来,医保目录调整特别注重新上市药品的纳入。例如,2022年版医保目录新增了111种药品,涉及肿瘤、免疫、罕见病、抗感染等多个治疗领域。此外,大量新机制、新靶点药物被纳入目录。
创新药支持:医保目录调整始终在“保基本”基础上对“促创新”给予更大力度的加分支持。例如,2022年有24个国产重大创新药品被纳入谈判,最终成功纳入的有20个。通过集中带量采购和目录准入谈判的“组合拳”,显著降低了群众用药负担。
调出不合理的药品:累计调出了395个疗效不确切、容易临床上滥用以及临床被淘汰或者即将退市的药品。例如,2023年版目录中已经有74个肿瘤靶向药,其中很多治疗领域实现了不同代际靶向药的多样化选择。
覆盖范围扩大:经过六轮调整,医保目录累计将744个药品新增进入目录,覆盖了全部31个治疗领域。谈判准入的药品中,肿瘤用药达到100个,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慢性病用药93个。
价格降低:通过集中带量采购,中选药品平均降价53%。例如,谈判成功的独家药品平均降价61.71%。
供应保障管理:2024年的工作方案更加强化供应保障管理,将近3年未向医保定点医药机构供应的常规目录药品,以及未按协议约定保障市场供应的谈判药品列为重点考虑的情形。
同时,在申报条件方面也进行了小幅调整,规定2019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获批上市或修改适应症的药品都可以提出申报。谈判工作预计将在今年11月份完成,并公布药品目录调整结果。
在此影响下,5年内新上市药品在当年新增品种中的占比,已从2019年的32%提高至2023年的97.6%。以2023年为例,共有57个品种实现“当年获批、当年纳入目录”。
在往年的医保药品目录调整中,共有126种新药被列入纳新药名单。这些新药涵盖了多个治疗领域,包括抗肿瘤、罕见病、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抗病毒等疾病的用药。具体来说,肿瘤类用药有36个,罕见病用药有15个,糖尿病和精神病等慢性病用药有100个。此外,还有17种新冠及抗感染用药。
这些药品的平均降价幅度为61.7%。以河南省为例,在2023年药品目录调整后,143个目录外药品参加谈判/竞价,其中121个成功,平均降价61.7%,价格大幅下降。
回溯至2021年11月,一场被公众昵称为“灵魂砍价”的医保药品谈判视频在网络上疯传,成为社会热点。
在这场耗时90分钟、历经八轮紧张交锋的谈判中,“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的单价从惊人的70万元降至3万余元,标志着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的治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转机,高昂的治疗费用不再成为他们求生路上的拦路虎。此番降价与纳入医保,不仅为患者家庭重新点燃了生命的希望,也促使药品生产企业的市场份额在纳入医保后显著增长,实现了市场与道德的双赢局面,充分展示了医保谈判对于平衡患者福祉与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医保药品谈判纳入仅是第一步,关键在于确保患者能够获取并报销这些药品。为此,新调整方案不仅明确了药品退出条款,还计划在协议中增设供应保障条款并加强执行力度,确保药企谈判成功后能维持市场供应,保障患者利益。
整个调整流程分准备、申报、专家评审、谈判和公布结果五个阶段,自7月1日起接受申报,目标在11月前完成谈判并公布结果。
来源:诊锁界综合